一、 孩子不想補 SAT的常見情況與家長困境
身為長期輔導SAT考試的老師,Candice最常聽到孩子抗拒的兩個理由:「學校功課和活動已經排滿了,我沒空」以及「SAT我自己讀就好」。SAT考試對多數孩子來說像一個「額外要準備的科目」,不像GPA有天天要交的作業與考試,急迫感自然被排到後面。
尤其在美式教育環境長大的孩子,習慣自學、較少補習文化;但多數家長來自台灣體制,會直覺認為「補習比較有效率」。觀念有差異,家長和孩子就有衝突了。
我的經驗是:大約每十位學生會有兩到三位明顯抗拒補習。家長若比較強硬,容易演變爭執;若比較開放,則常陷入「我很急、孩子不急」的無力。也不乏家長安排試聽,孩子一句「不想」就拒絕,準備進度就停在那邊,這些情況都算常見。
二、 Candice先生的觀察:孩子其實不是「不想」,而是「焦慮」
多數孩子不是懶,而是「看不見為什麼要現在做」。
九、十年級的當下壓力是學校各科成績與社團,SAT沒有同學一起衝、沒有立刻回饋,動機就弱。
更關鍵的是,孩子對「分數的意義」沒有基準點,孩子不知道1350分和1500分的差距,能申請的美國大學程度有何不同?自己心中的夢想學校,SAT要考幾分才夠也都不知道,沒有清楚的目標與對應回報,就很難主動。
換句話說,他不是抗拒努力,而是對「努力換來什麼」不確定;在模糊裡拖延不行動,是人性,那我們該如何打破這慣性呢?
三、 家長常見的錯誤說服方法與反效果
最常見的反效果是拿其他同學的分數跟自己的小孩比,說「某某SAT考1500分,你怎麼才考 1300」等等。小朋友會覺得被比較,這是最不好的一個說服方式。
另外一種是講:「要你補SAT是為了你好啊」之類的。家長以自己的角度跟小朋友說要補習,可是沒有說出更明確的目的與結果
完全打不到小朋友的痛點。這會造成反效果,因為沒有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說服力自然不足。
Candice遇過一個真實例子:孩子12年級,同時還要準備雅思。聊到「SAT optional」這政策時,孩子聽見「optional」就解讀成「太好了,那我就不用考SAT了」,但家長還是希望他可以考SAT,但到最後造成反效果,小朋友跟家長有很大的衝突,都不跟家長講話;家長也拿他沒辦法。
這時再怎麼勸,都只是把情緒再加大。Candice通常建議:先讓雙方平靜情緒降溫;等回到可談的區間,再由第三方老師出面協調,效果會好很多。
四、 用對的方式溝通,如何讓孩子願意聽下去
Candice會先用非權威、站在孩子角度的方式談。不是去跟孩子說教,而是去理解他的想法。
我會以朋友的角度跟他講。我問孩子想申請什麼樣的學校、科系,申請這個科系的動機是什麼?
然後做一個測試完之後,跟他講以他想申請的科系和學校,目前還差多少分、要怎麼做;目前的分數可以落在哪些學校。很明確地跟他講他現在的程度可以到哪些學校。這樣他就會有一個前景:自己還要多少分數才有辦法達到目標要求。
之前有個案例:媽媽已經和孩子溝通好幾次。孩子個性很乖,但就是不想補習、不願意採取行動。後來媽媽請我和孩子聊聊。
我先用朋友的角度開場,不急著說服他。先問他想申請哪些學校與科系、為什麼想申請這些學校;接著安排一份測驗,根據結果把「現在分數可落點哪些學校」、「目標學校還差多少、該如何加強」清楚讓他知道。讓他看見一條路:距離目標還差幾分、下一步該做什麼。
我也從他的興趣出發,描繪「上了夢想大學之後可以做什麼」。不是用權力、壓力或情緒勒索去逼迫,而是給一個清楚的目標:只要再多一點點分數,就能換來想要的選擇。當未來藍圖被勾出來,他自然更願意開始。
聊完之後,他就決定開始補習。媽媽也很感謝,因為用老師/同儕的角度溝通,效果往往比家長直接說更好;有時家長講的話,孩子不一定聽得進去。
五、 Candice先生給家長的總結:孩子抗拒SAT補習,該如何放溝通寬心
留學之路這是一段長距離賽跑,越早、越穩定的陪伴,越能降低壓力。
我們的SAT VIP 課程是長期支持型的安排:從八年級一路到十二年級,數學與英文的基礎、加強與監督都在裡面。
孩子先熟悉平台與老師,遇到問題自然會來問,不會把 SAT 視作突如其來的額外負擔。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只補 SAT,也會依年級協助補強學科弱點,讓 GPA 與留學規劃同時被照顧。
八、九年級先把地基打好,高年級往上衝刺時就不會那麼辛苦。家長能做的,是把資源先放到孩子手上,讓他有空間與老師互動;從「一對一的親子角力」變成「一個團隊一起拉著他前進」。如果你們也正卡在「我很著急、孩子不著急」,歡迎先和我聊 30 分鐘,做一次目標評估。
Candice會把「現在—目標—方法」整理成清楚的留學規劃給你們。看見目標,心態便會自己積極起來。歡迎隨時私訊我們安排諮詢與試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