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搞不懂碩士班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嗎?讓商學院家教與你分享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心法吧

 「計量經濟學」!這門科目可以說是大多數商學院的學生聽到都想退避三舍,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一門科目,那到底該如何學好它呢?今天Candice先生邀請到團隊的商學院家教Eric老師,Eric老師台大數學系雙主修財金系,喬治華盛頓金融碩士畢業,目前任職於跨國大型金融公司的美國總部,且擁有CFA三級證照,來看看他過往的商科家教心得分享吧

Eric老師的詳細學經歷:
https://candiceclass.com/portfolio-items/eric


一、出國念MBA的學生通常會困擾的科目?

根據老師的經驗和過往的學生反映,出國念MBA的學生們,通常最害怕下面三堂科目,造成學生學習成效不彰的原因如下:

計量經濟學:

通常是因為教授習慣放一些數學推導在講義中,過多的數學符號讓學生很難消化,且在學生尚未對經濟學的理論模型建立起清楚的觀念時,便開始根據數學公式來推導,造成學生無法理解。

會計學:

有很多會計準則跟會計項目需要記清楚,這些會計準則和項目除非你有實際在公司處理會計帳目的實務經驗,不然在生活中也不常見,學生只能死背,難以理解未來實際的應用方式,沒有實例可以參照,便覺得只是一堆複雜數字的組合。

衍生性金融產品:

因為該商品價值是依附在另一個金融商品上面, 因此很多學生一開始無法理解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性質,更別說還要依據商品之中雙方的契約規則來計算風險和報酬了,從而後續的應用及計算都無法下手。

計量經濟學在學些什麼? 學好了未來能有哪些應用?

關於計量經濟學,因為過往的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的模型時,如只透過個案觀察這類的質性研究方法,因如果沒有數據上的輔助,可能會造成結論上偏差,所以引入量化研究,透過收集大量數據使用統計方法,來使數據說話,讓研究的結論更貼近真實。

在實務上工作常常會需要收集很多金融市場的數據, 所以在求學階段學到的這些計量經濟方法可以很好的建立對數據的直覺,知道說哪些數字是重要的,哪些又可能有問題,需要修正,也可以說是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度,經過這門學科的學習後,便能在經濟模型的判斷上有量化的數字概念作判斷,而非只是用隱隱約約的感覺與經驗來做決策。

有了計量經濟學的基礎後, 在看工作上的一些數量模型時能更快地掌握, 在寫程式的時候也能更快上手。

通常學生在學計量經濟時的困難為何?老師會如何協助?

根據過往老師的經驗:通常學生會覺得符號太多、公式太複雜,因此要盡量能夠靜下心來理解每個概念以及背後的原理,把原理搞懂了再去做題,而不是只是跟一堆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用的公式死命計算。了解原理後再加上練習題目,這樣就能更理解計量的抽象概念。

而老師會盡量從題目入手,透過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和解題過程,可以迅速找出是學生是哪個觀念不清楚,理解到學生的盲點後,透過重新對學生講解觀念的來龍去脈,建立學生對計量經濟的穩固觀念,或是加強統計的基礎數學計算。最後再依此延伸去看其他的部分,將同類型的題目放在一起看能讓學生更知道題目可能的變化,這樣學生未來遇到同一類型的的題目便能舉一反三,再也不害怕了。

老師對計量經濟這科目的想法與結論

雖然有蠻多學生覺得這是門難以理解的科目,但就像先前所說「理論觀念」>「數學公式」人類的大腦在學習時,如果讓大腦覺得這只是一堆無意義、不相干的數字與公式,那是很難真正學進腦袋中的,即使勉強背起來,那也大概考完試就都忘光了,遇到題目變形也不知該套哪個公式才對。

所以如果有遇到公式, 盡量去理解公式背後的原理跟依據, 不用到把推導背起來,但清楚中間的脈絡還蠻重要的,其實所謂的公式推導便是理解「理論觀念」的過程,可以更好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其實也是一個一個小概念串起來的,這對你在遇到題目時選擇解題的方向和隨機應變有很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